一、凍存管滅菌常見問題及影響
凍存管作為樣本儲存的核心載體,滅菌環節直接關系到樣本完整性和實驗準確性。實際使用中,常出現滅菌后污染、管體變形開裂、密封性下降等問題,可能導致樣本交叉污染、活性喪失,甚至影響實驗數據可靠性。這些問題多與滅菌方式選擇不當、操作流程不規范、材質適配性忽略等因素相關,因此掌握科學的滅菌方法尤為重要。
二、凍存管通用滅菌方式及操作要點
(一)濕熱滅菌(高壓蒸汽滅菌)
這是實驗室最常用的滅菌方式,適用于可耐受高溫高壓的聚丙烯(PP)、聚碳酸酯(PC)材質凍存管,滅菌原理為高溫蒸汽穿透殺滅微生物。
- 滅菌前:將清洗干凈的凍存管(開蓋狀態)放入滅菌籃,避免堆疊過密,確保蒸汽流通;加入適量去離子水,水位符合滅菌鍋要求。
- 滅菌參數:溫度 121℃、壓力 103.4kPa,持續 15-30 分鐘(根據凍存管規格調整,常規 1.8mL/2mL
管建議 20 分鐘)。
- 滅菌后:自然降壓至常壓,待溫度降至
80℃以下再開蓋,避免驟冷導致管體破損;取出后在無菌環境中晾干,密封保存。
- 注意事項:不可用于含有橡膠密封圈的凍存管(高溫可能導致密封圈老化);避免滅菌后立即密封,防止管內殘留水汽滋生細菌。
(二)干熱滅菌
適用于耐高溫但不耐潮濕的凍存管或配件,如玻璃凍存管、金屬蓋凍存管,通過干熱空氣實現滅菌。
- 預處理:凍存管清洗后徹底干燥,避免水分影響滅菌效果;開蓋放入滅菌箱,保持間距。
- 滅菌參數:溫度 160-170℃,持續 2-4 小時;若溫度提升至 180℃,可縮短至 30
分鐘(需確認凍存管材質耐受溫度)。
- 冷卻與保存:滅菌完成后關閉電源,自然冷卻至室溫再取出,禁止中途開門(溫差過大易導致玻璃管破裂);無菌環境下密封。
- 注意事項:聚丙烯材質凍存管不耐干熱高溫(通常耐受溫度≤121℃),不可采用此方式;滅菌過程中避免放入易揮發、易燃物品。
(三)輻照滅菌
適用于一次性使用的預滅菌凍存管,或需批量滅菌的場景,常用 γ
射線、電子束輻照,具有滅菌徹底、無殘留的特點。
- 選擇合規的輻照滅菌服務,確保輻照劑量在 25-50 kGy(符合 ISO 11137
滅菌標準)。
- 凍存管需密封包裝后輻照,避免滅菌后二次污染;輻照后檢查包裝完整性,無破損方可使用。
- 適用場景:無需自行操作,適合對滅菌效率要求高、避免實驗室污染的場景;注意輻照后的凍存管需在規定有效期內使用。
三、滅菌效果驗證與質量把控
- 無菌驗證:定期抽取滅菌后的凍存管,放入無菌培養基中培養 24-48
小時(37℃),觀察是否有菌落生長,確保滅菌合格率。
- 密封性測試:滅菌后將凍存管裝滿去離子水,密封后倒置 12
小時,檢查是否漏水,避免因滅菌導致密封性能下降。
材質檢查:每次滅菌后觀察凍存管外觀,若出現變形、變色、裂紋等情況,需排查滅菌參數是否超標或材質是否適配。

四、關鍵注意事項
- 材質適配:滅菌前確認凍存管材質,聚丙烯(PP)凍存管優先選濕熱滅菌,玻璃材質可選用干熱滅菌,避免材質與滅菌方式不匹配導致損壞。
- 清潔預處理:滅菌前必須徹底清洗凍存管,去除殘留樣本、灰塵等污染物,否則會影響滅菌穿透性,導致滅菌不徹底。
- 無菌環境:滅菌后操作需在超凈工作臺等無菌環境中進行,避免晾干、密封過程中引入污染物。
- 避免重復滅菌:多數凍存管僅可耐受 1-3 次濕熱 /
干熱滅菌,重復滅菌會導致材質老化、密封性下降,建議根據使用需求控制滅菌次數。